2018年,我和丈夫TILMAN LESCHE曾讨论过怎么通过摄影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一般都从比较抽象,并且是从上往下的报道中得到信息,所以很多外国人了解不到中国老百姓丰富的生活方式和有趣的个人经历。 我们想以最小的社会单位——个人 切入,通过身边的朋友和我们生存环境中遇到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当中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拍摄。 这样可以让外国人从下往上了解中国,所以我们发起了这个项目——FACING CHINA FACING CHINA以英文为标题,主要受众是外国人。 名字有两层意思。一个是:面对中国;另外一个是:中国肖像。 为了参与侯登科纪实摄影的比赛,我们从拍摄的众多人物中选择十个人,每个人以三张或三张以上的照片方式进行项目展示,具体人物信息会写在具体照片阐述中。 以下为十个人物主题 01 欧贵权:手工打铁匠——打铁要趁热 02 张欣:走进买手店老板们的生活博物馆 03 莫万碌:爱是奇迹 无论清贫与疾病 相守老宅的贵州农民 04 宁允兵:了却身后事 殡葬手艺人 05 杜曦云:现代艺术批评家 喜马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06 刘方林:即将消失的渔村 之 老水手们的造船厂 07 二鬼:吉姆尼改装车达人的手工车行 08 郭同军:老牌理发师 活好不黏人 09 田坤:迷笛考官 京城摇滚鼓手 10 苏万朝:戏剧活化石 彝族撮泰吉非遗传承人 01  欧贵权:手工打铁匠——打铁要趁热 (一)<br />
这组照片在2019年3月份拍摄于贵州省贵阳市近郊的一条小街道边<br />
´欧泰良红炉加工´是一家由夫妻共同经营的手工打铁铺。丈夫欧贵权1962年生人,12岁开始随着父亲打铁,铁锤举起来就敲了四十多年。<br />
欧贵权是贵州黔西沙窝人,据他回忆,欧家祖祖辈辈都是铁匠。老辈人曾是朝中大臣,乾清年间因为战乱,迁徙到贵州。

01 欧贵权:手工打铁匠——打铁要趁热 (一)
这组照片在2019年3月份拍摄于贵州省贵阳市近郊的一条小街道边
´欧泰良红炉加工´是一家由夫妻共同经营的手工打铁铺。丈夫欧贵权1962年生人,12岁开始随着父亲打铁,铁锤举起来就敲了四十多年。
欧贵权是贵州黔西沙窝人,据他回忆,欧家祖祖辈辈都是铁匠。老辈人曾是朝中大臣,乾清年间因为战乱,迁徙到贵州。

01  欧贵权:手工打铁匠——打铁要趁热 (二)<br />
妻子是和欧权贵同村的姑娘,15岁遇到欧权贵之后开始谈恋爱,17岁结婚,从此妇唱夫随,开始随同丈夫一起经营打铁铺。<br />
这是一对会把电话号码记在墙上的可爱夫妻,他们的第一个铁铺开在贵州黔西沙窝,在老家经营二十多年。后来由于大女儿读高中,另外两个孩子需要读初中,在沙窝赚钱已经不够供孩子上学,夫妻俩就决定去省会找新的机会,在贵阳近郊街边开了一个打铁铺,到现在小铺子开了22年。<br />

01 欧贵权:手工打铁匠——打铁要趁热 (二)
妻子是和欧权贵同村的姑娘,15岁遇到欧权贵之后开始谈恋爱,17岁结婚,从此妇唱夫随,开始随同丈夫一起经营打铁铺。
这是一对会把电话号码记在墙上的可爱夫妻,他们的第一个铁铺开在贵州黔西沙窝,在老家经营二十多年。后来由于大女儿读高中,另外两个孩子需要读初中,在沙窝赚钱已经不够供孩子上学,夫妻俩就决定去省会找新的机会,在贵阳近郊街边开了一个打铁铺,到现在小铺子开了22年。

01  欧贵权:手工打铁匠——打铁要趁热 (三)<br />
他们主要敲打钢铁,材料基本在垃圾回收站和钢铁市场买。其他材料也可以打,但是市场需要的很少。客户买的最多的还是农作物用具,如下图,镰刀,铲子,柴刀,菜刀,锄头,斧头等等。<br />
这些工具的价格并不算贵,一个小锄头三十年前一块钱一个,现在大概能卖到三十五。而且所有从欧家铁铺出去的工具基本都是终身保修。如果老百姓用不顺手,还可以从新拿回来做调整。

01 欧贵权:手工打铁匠——打铁要趁热 (三)
他们主要敲打钢铁,材料基本在垃圾回收站和钢铁市场买。其他材料也可以打,但是市场需要的很少。客户买的最多的还是农作物用具,如下图,镰刀,铲子,柴刀,菜刀,锄头,斧头等等。
这些工具的价格并不算贵,一个小锄头三十年前一块钱一个,现在大概能卖到三十五。而且所有从欧家铁铺出去的工具基本都是终身保修。如果老百姓用不顺手,还可以从新拿回来做调整。

01  欧贵权:手工打铁匠——打铁要趁热 (四)<br />
欧贵权一共有七兄弟,其他弟兄久而久之都转行了,现在只有自己还在经营着手工铁匠铺。<br />
如今他们准备让儿子找到媳妇后接手现在的铁铺,夫妻两就回黔西金碧荷花村开一个相对现代化的店,用机器打铁。如今设备都已就位,等政府接通公用电,他们就可以离开贵阳,回去自己家乡了。

01 欧贵权:手工打铁匠——打铁要趁热 (四)
欧贵权一共有七兄弟,其他弟兄久而久之都转行了,现在只有自己还在经营着手工铁匠铺。
如今他们准备让儿子找到媳妇后接手现在的铁铺,夫妻两就回黔西金碧荷花村开一个相对现代化的店,用机器打铁。如今设备都已就位,等政府接通公用电,他们就可以离开贵阳,回去自己家乡了。

02  张欣:走进买手店老板娘的生活博物馆(一)<br />
这组照片在2019年4月份拍摄于山东省青岛市南区广西路<br />
“我希望有一个大货车,开到哪,淘到哪。把好的东西都买回来” 老板娘海伦如是说<br />
和海伦是几年前在青岛放风的时候认识的,她在老城中心,临街的位置有一间很棒的买手店。店里全是海伦从各地儿淘回来的宝贝,从沙发到镜子,从面具到帽子,整个一层既是舒适的会客厅,也是生活的博物馆。<br />
买手店是两层的loft,衣帽间在二楼,绝对是女人变装淘宝的天堂。

02 张欣:走进买手店老板娘的生活博物馆(一)
这组照片在2019年4月份拍摄于山东省青岛市南区广西路
“我希望有一个大货车,开到哪,淘到哪。把好的东西都买回来” 老板娘海伦如是说
和海伦是几年前在青岛放风的时候认识的,她在老城中心,临街的位置有一间很棒的买手店。店里全是海伦从各地儿淘回来的宝贝,从沙发到镜子,从面具到帽子,整个一层既是舒适的会客厅,也是生活的博物馆。
买手店是两层的loft,衣帽间在二楼,绝对是女人变装淘宝的天堂。

02  张欣:走进买手店老板娘的生活博物馆(二)<br />
2003年以前,海伦一直做轻工产品出口,03年和合伙人开设了海伦雅居,她把客栈,服装,家具相结合,开始经营向人们销售生活方式的生意。<br />
她知道很多做出口的工厂,去很多地方打货,去展会看顶级的展出,去寻找工厂源头。<br />
如今扩大经营,住宿和买手店分开管理,专人运营。她时不时会做些沙龙,分享各种感受和经验。

02 张欣:走进买手店老板娘的生活博物馆(二)
2003年以前,海伦一直做轻工产品出口,03年和合伙人开设了海伦雅居,她把客栈,服装,家具相结合,开始经营向人们销售生活方式的生意。
她知道很多做出口的工厂,去很多地方打货,去展会看顶级的展出,去寻找工厂源头。
如今扩大经营,住宿和买手店分开管理,专人运营。她时不时会做些沙龙,分享各种感受和经验。

02  张欣:走进买手店老板娘的生活博物馆(三)<br />
海伦的父亲是工程师,爸爸在她小时候就经常给她搭配穿衣,审美随着父母的生活方式耳濡目染。<br />
她对生活的美物分享很受北上广客人青睐,虽然前几年买手店也会被网络冲击,但随着消费者对于体验感的注重,这几年慢慢回潮,大家更愿意步入买手店享受海伦细心经营的生活美学。

02 张欣:走进买手店老板娘的生活博物馆(三)
海伦的父亲是工程师,爸爸在她小时候就经常给她搭配穿衣,审美随着父母的生活方式耳濡目染。
她对生活的美物分享很受北上广客人青睐,虽然前几年买手店也会被网络冲击,但随着消费者对于体验感的注重,这几年慢慢回潮,大家更愿意步入买手店享受海伦细心经营的生活美学。

03  莫万碌:爱是奇迹 无论清贫与疾病 相守老宅的贵州农民 (一)<br />
这组照片在2019年2月份拍摄于 贵州省 金沙县 石场<br />
这是我好朋友的爷爷,19年过年和她去老家待了几天。莫爷爷土生土长是石场人,年轻的时候曾在村里一家私塾教孩子认字,做过几年老师。后来村里学校正规化,爷爷由于没有文凭,就不能再当老师。只得拿起祖辈留下的锄头,开始靠耕种土地为生,举起锄头,一辈子就没再离过手。

03 莫万碌:爱是奇迹 无论清贫与疾病 相守老宅的贵州农民 (一)
这组照片在2019年2月份拍摄于 贵州省 金沙县 石场
这是我好朋友的爷爷,19年过年和她去老家待了几天。莫爷爷土生土长是石场人,年轻的时候曾在村里一家私塾教孩子认字,做过几年老师。后来村里学校正规化,爷爷由于没有文凭,就不能再当老师。只得拿起祖辈留下的锄头,开始靠耕种土地为生,举起锄头,一辈子就没再离过手。

03  莫万碌:爱是奇迹 无论清贫与疾病 相守老宅的贵州农民 (二)<br />
这张照片拍摄于村里唯一的一座好几百年的寺庙,大家管它叫´大宝洞´,孩子们在外务工回来,老人都会带他们到庙里来拜一拜,使得来年更加兴旺,顺利。这是爷爷在寺庙大厅等待我们祈福的时候,我拍摄的一张照片。

03 莫万碌:爱是奇迹 无论清贫与疾病 相守老宅的贵州农民 (二)
这张照片拍摄于村里唯一的一座好几百年的寺庙,大家管它叫´大宝洞´,孩子们在外务工回来,老人都会带他们到庙里来拜一拜,使得来年更加兴旺,顺利。这是爷爷在寺庙大厅等待我们祈福的时候,我拍摄的一张照片。

03  莫万碌:爱是奇迹 无论清贫与疾病 相守老宅的贵州农民 (三)<br />
奶奶是39年生人,爷爷是40年生。奶奶19岁时嫁给爷爷,两人不离不弃相守了60多年。<br />
奶奶腿脚不太方便,每次爷爷都和奶奶一块下地,农作之后,由爷爷把菜背回家,这片菜园就在家的房子后面。<br />
爱是奇迹,无论清贫与疾病。

03 莫万碌:爱是奇迹 无论清贫与疾病 相守老宅的贵州农民 (三)
奶奶是39年生人,爷爷是40年生。奶奶19岁时嫁给爷爷,两人不离不弃相守了60多年。
奶奶腿脚不太方便,每次爷爷都和奶奶一块下地,农作之后,由爷爷把菜背回家,这片菜园就在家的房子后面。
爱是奇迹,无论清贫与疾病。

04  宁允兵:了却身后事 殡葬手艺人(一)<br />
这组照片在2019年4月份拍摄于山东省 红岛<br />
这是一对红岛夫妇,夫妻俩在红岛做了快二十年殡葬,丈夫宁允兵最初从渔民转行,因为打小热爱绘画,终于把绘画变相发展成了自己的事业。<br />
家人一开始并不支持宁允兵做殡葬,一是担心卖不出去,断了收入,二也是也不理解为什么放弃祖辈坚守的渔业去做殡葬。<br />
1997年,父亲去世,宁允兵含着泪给父亲做了人生最后的茶具和烟袋,这是他第一套殡葬作品,他的第一套马车也做给了妈妈。之后亲属知道他能做殡葬手工,就开始慢慢找他定制身后事用品,宁大哥的选择逐渐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04 宁允兵:了却身后事 殡葬手艺人(一)
这组照片在2019年4月份拍摄于山东省 红岛
这是一对红岛夫妇,夫妻俩在红岛做了快二十年殡葬,丈夫宁允兵最初从渔民转行,因为打小热爱绘画,终于把绘画变相发展成了自己的事业。
家人一开始并不支持宁允兵做殡葬,一是担心卖不出去,断了收入,二也是也不理解为什么放弃祖辈坚守的渔业去做殡葬。
1997年,父亲去世,宁允兵含着泪给父亲做了人生最后的茶具和烟袋,这是他第一套殡葬作品,他的第一套马车也做给了妈妈。之后亲属知道他能做殡葬手工,就开始慢慢找他定制身后事用品,宁大哥的选择逐渐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04  宁允兵:了却身后事 殡葬手艺人(二)<br />
2001年,宁允兵放弃出海,全职做殡葬用品。太太为了支持他,也放弃了厂里的工作,开始学习怎么做殡葬的手工艺品。到今天,宁家的身后事用品做到了全红岛做工最细,产品最全。<br />
在红岛,老人去世之前,家人会通知所有亲人,把子女聚集在老人身边,陪他走完最后一程。去世之后家人会去村里找理事,在人死之前穿上寿衣,压口宝(嘴里放钱),等去世之后在大厅摆灵堂,将逝者抬到大厅,守灵三天后再送到火葬场火化。出殡前,他们会和逝者家人细心沟通,尽量满足人生前所需。他们尝试做过很多客人想要的,但是工厂没有生产的殡葬用品。比如船,游艇,梳妆台,名牌包,摇钱树,宝塔,老板椅,老式自行车,电动车,加油站等等<br />
出殡也从传统的穿白大褂,披麻戴孝哭丧变成了录音机放音乐胳膊戴孝的形式,吹吹打打的越来越少了。<br />

04 宁允兵:了却身后事 殡葬手艺人(二)
2001年,宁允兵放弃出海,全职做殡葬用品。太太为了支持他,也放弃了厂里的工作,开始学习怎么做殡葬的手工艺品。到今天,宁家的身后事用品做到了全红岛做工最细,产品最全。
在红岛,老人去世之前,家人会通知所有亲人,把子女聚集在老人身边,陪他走完最后一程。去世之后家人会去村里找理事,在人死之前穿上寿衣,压口宝(嘴里放钱),等去世之后在大厅摆灵堂,将逝者抬到大厅,守灵三天后再送到火葬场火化。出殡前,他们会和逝者家人细心沟通,尽量满足人生前所需。他们尝试做过很多客人想要的,但是工厂没有生产的殡葬用品。比如船,游艇,梳妆台,名牌包,摇钱树,宝塔,老板椅,老式自行车,电动车,加油站等等
出殡也从传统的穿白大褂,披麻戴孝哭丧变成了录音机放音乐胳膊戴孝的形式,吹吹打打的越来越少了。

04  宁允兵:了却身后事 殡葬手艺人(三)<br />
如今红岛会被政府开发成经济区,十六个小村子将慢慢被高楼取缔。下图是宁家夫妇在自己房顶的合影,合影后方新建的楼房就是宁家村的村民之后被安置的回迁房。

04 宁允兵:了却身后事 殡葬手艺人(三)
如今红岛会被政府开发成经济区,十六个小村子将慢慢被高楼取缔。下图是宁家夫妇在自己房顶的合影,合影后方新建的楼房就是宁家村的村民之后被安置的回迁房。

04  宁允兵:了却身后事 殡葬手艺人(三)<br />
这张照片是他们在新房工地前的张望,他们说:等拿到新房子后,他们想在一楼租一个底商,争取把殡葬事业继续做大。

04 宁允兵:了却身后事 殡葬手艺人(三)
这张照片是他们在新房工地前的张望,他们说:等拿到新房子后,他们想在一楼租一个底商,争取把殡葬事业继续做大。

05  杜曦云:当代艺术批评家 喜马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一)<br />
这组照片在2018年10月 拍摄于 上海 喜马拉雅美术馆<br />
杜曦云是现代艺术批评家,这张照片的拍摄灵感源于当代艺术批评家与古典艺术的相碰。

05 杜曦云:当代艺术批评家 喜马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一)
这组照片在2018年10月 拍摄于 上海 喜马拉雅美术馆
杜曦云是现代艺术批评家,这张照片的拍摄灵感源于当代艺术批评家与古典艺术的相碰。

05  杜曦云:当代艺术批评家 喜马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二)<br />
这是喜马拉雅美术馆当时举办的一个展览,杜曦云也是展览的策展人,他站在作品观察。

05 杜曦云:当代艺术批评家 喜马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二)
这是喜马拉雅美术馆当时举办的一个展览,杜曦云也是展览的策展人,他站在作品观察。

05  杜曦云:当代艺术批评家 喜马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三)<br />
这幅作品的凳子不是ps的,是美术馆一楼大厅正在搭建的一个展览的展品。<br />
当时的拍摄构思是:这把椅子映射巨人的肩膀。推动当代艺术任重道远,想要发展,如何推动一直是杜曦云思索和实践的课题。所以就借把梯子,把他扶上去。

05 杜曦云:当代艺术批评家 喜马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三)
这幅作品的凳子不是ps的,是美术馆一楼大厅正在搭建的一个展览的展品。
当时的拍摄构思是:这把椅子映射巨人的肩膀。推动当代艺术任重道远,想要发展,如何推动一直是杜曦云思索和实践的课题。所以就借把梯子,把他扶上去。

05  杜曦云:当代艺术批评家 喜马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四)<br />
抛开工作的一面,杜曦云绝对是顾家好男人,虽然上海北京两头跑,但是只要周末回到北京,每天晚上都会哄女儿睡觉,每每有外出的活动,只要条件允许,都会携家人同行。

05 杜曦云:当代艺术批评家 喜马拉雅美术馆副馆长 (四)
抛开工作的一面,杜曦云绝对是顾家好男人,虽然上海北京两头跑,但是只要周末回到北京,每天晚上都会哄女儿睡觉,每每有外出的活动,只要条件允许,都会携家人同行。

06  刘方林:即将消失的渔村 之 老水手们的造船厂(一)<br />
这组照片在2019年4月份拍摄于山东省 红岛 红双木造船厂<br />
红双木造船厂是一群老水手撑起来的厂子,老板刘方林是山东省红岛原住民,父辈就是村里手工做船的手艺人,厂子成立之前一直干个体户。<br />
初中毕业,老刘就跟着爸爸学做船。1995年后,岛上渔民开始有做大船的需求,刘方林就琢磨着一个人干不动了,得发展团队作业,扩大规模。开始租土地做厂子,招收更多的造船匠和学徒,成立了——红双木造船厂。<br />

06 刘方林:即将消失的渔村 之 老水手们的造船厂(一)
这组照片在2019年4月份拍摄于山东省 红岛 红双木造船厂
红双木造船厂是一群老水手撑起来的厂子,老板刘方林是山东省红岛原住民,父辈就是村里手工做船的手艺人,厂子成立之前一直干个体户。
初中毕业,老刘就跟着爸爸学做船。1995年后,岛上渔民开始有做大船的需求,刘方林就琢磨着一个人干不动了,得发展团队作业,扩大规模。开始租土地做厂子,招收更多的造船匠和学徒,成立了——红双木造船厂。

06  刘方林:即将消失的渔村 之 老水手们的造船厂(二)<br />
造船很累,技术需要学很久,年轻人造船缺乏耐性, 目前村子里四十岁以下的已经没有人干这个行业了。<br />
厂子里的工人大部分都在这个行业里做了几十年,不少人是继承了父辈的手艺,有一部分是不再下海的渔民和退休的老水手。<br />
工厂一年大概做八到十条船。从搭骨架,到所有刷漆细节完成,客户把船上需要用的设备买上,船厂完成安装,一条船大约需要两到三个月的制造周期。

06 刘方林:即将消失的渔村 之 老水手们的造船厂(二)
造船很累,技术需要学很久,年轻人造船缺乏耐性, 目前村子里四十岁以下的已经没有人干这个行业了。
厂子里的工人大部分都在这个行业里做了几十年,不少人是继承了父辈的手艺,有一部分是不再下海的渔民和退休的老水手。
工厂一年大概做八到十条船。从搭骨架,到所有刷漆细节完成,客户把船上需要用的设备买上,船厂完成安装,一条船大约需要两到三个月的制造周期。

06  刘方林:即将消失的渔村 之 老水手们的造船厂(三)<br />
老刘从开厂到现在,在厂里住了快二十五年,白天自己干活,当监工,晚上就做保安守厂子。他基本上一两个月回家一两天,孩子在附近工厂上班。由于孩子不爱好这门手艺,自己也就没想让孩子继承厂子。<br />
红双木船厂目前是整个青岛地区最后一家木船手工制造厂。现在造木船的手艺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文化部门为了鼓励工厂造船,老百姓用船,超过十五年,就需要强制报废,再造新船,这样的支持才得以让厂子里的兄弟们继续将打船手艺延续下去。<br />

06 刘方林:即将消失的渔村 之 老水手们的造船厂(三)
老刘从开厂到现在,在厂里住了快二十五年,白天自己干活,当监工,晚上就做保安守厂子。他基本上一两个月回家一两天,孩子在附近工厂上班。由于孩子不爱好这门手艺,自己也就没想让孩子继承厂子。
红双木船厂目前是整个青岛地区最后一家木船手工制造厂。现在造木船的手艺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文化部门为了鼓励工厂造船,老百姓用船,超过十五年,就需要强制报废,再造新船,这样的支持才得以让厂子里的兄弟们继续将打船手艺延续下去。

06  刘方林:即将消失的渔村 之 老水手们的造船厂(四)<br />
这是老刘在工地里住的活动板房。<br />
老刘说:坚持干这行,一是有感情,二是不造船,也没有其他能做的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会一直干下去。

06 刘方林:即将消失的渔村 之 老水手们的造船厂(四)
这是老刘在工地里住的活动板房。
老刘说:坚持干这行,一是有感情,二是不造船,也没有其他能做的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会一直干下去。

07   二鬼:吉姆尼改装车达人的手工车行 (一)<br />
这组照片在2019年7月份拍摄于 河北 廊坊 四部客工作室<br />
二鬼是四部客工作室的老板,专门改装吉姆尼。<br />
他的父母是大庆工人,二鬼是家里第二个孩子,淘气,所以叫二鬼。他从小就喜欢画简笔画,高中就给当地企业画漫画投稿吉祥物,被选中之后,企业请二鬼兼职给他们做画师设计,后来在美院上学,毕业之后进入一家动画雕塑公司。从设计到实体模型都做,只服务央视大风车,奥美这样的大型公司。但是大风车没有动画周边,几百万一次性的服务,基本都在赔钱。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给汇源集团设计吉祥物,汇源有线下周边玩具产品,做得很成功,汇源发现从设计图纸到产品成型都是二鬼一个人设计的,就把二鬼挖走了。给他在成立了一个设计部,二鬼一边做市场总监,一边做产品研发部门经理。做了几年之后,由于汇源想上市,二鬼有些积蓄,就想自己休息几年出去画画吧。离开汇源之后,二鬼也不知道画什么,每天去金融界接媳妇上下班,在妻子上班的附近,二鬼有朋友做了一个改装车的厂房,二鬼没事就去里面待着,从此知道改装车的信息就越来越多。<br />

07 二鬼:吉姆尼改装车达人的手工车行 (一)
这组照片在2019年7月份拍摄于 河北 廊坊 四部客工作室
二鬼是四部客工作室的老板,专门改装吉姆尼。
他的父母是大庆工人,二鬼是家里第二个孩子,淘气,所以叫二鬼。他从小就喜欢画简笔画,高中就给当地企业画漫画投稿吉祥物,被选中之后,企业请二鬼兼职给他们做画师设计,后来在美院上学,毕业之后进入一家动画雕塑公司。从设计到实体模型都做,只服务央视大风车,奥美这样的大型公司。但是大风车没有动画周边,几百万一次性的服务,基本都在赔钱。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给汇源集团设计吉祥物,汇源有线下周边玩具产品,做得很成功,汇源发现从设计图纸到产品成型都是二鬼一个人设计的,就把二鬼挖走了。给他在成立了一个设计部,二鬼一边做市场总监,一边做产品研发部门经理。做了几年之后,由于汇源想上市,二鬼有些积蓄,就想自己休息几年出去画画吧。离开汇源之后,二鬼也不知道画什么,每天去金融界接媳妇上下班,在妻子上班的附近,二鬼有朋友做了一个改装车的厂房,二鬼没事就去里面待着,从此知道改装车的信息就越来越多。

07   二鬼:吉姆尼改装车达人的手工车行 (二)<br />
看改装车厂改车,看了半年。二鬼坐不住了,就建议媳妇辞职,和自己一起自驾旅行。为了旅行方便,二鬼开始改装自己的吉姆尼,同时也在各种汽车论坛上慢慢发帖。两人出去自驾玩儿几个月,回来休息几个月,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几年。与此同时,二鬼的吉姆尼在改装车论坛上满满变得小有名气,成为吉姆尼这款车改装方面的意见领袖。渐渐的开始有人从问二鬼怎么改装到花钱找二鬼做改装车了。

07 二鬼:吉姆尼改装车达人的手工车行 (二)
看改装车厂改车,看了半年。二鬼坐不住了,就建议媳妇辞职,和自己一起自驾旅行。为了旅行方便,二鬼开始改装自己的吉姆尼,同时也在各种汽车论坛上慢慢发帖。两人出去自驾玩儿几个月,回来休息几个月,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几年。与此同时,二鬼的吉姆尼在改装车论坛上满满变得小有名气,成为吉姆尼这款车改装方面的意见领袖。渐渐的开始有人从问二鬼怎么改装到花钱找二鬼做改装车了。

07   二鬼:吉姆尼改装车达人的手工车行 (三)<br />
慢慢的二鬼想做大自己的公司,开始从麦当劳套餐上找经验,想着改装车也可以做套餐,这样不用介绍到特别细节的内容。可以让客户按照套餐试驾,把客户介绍给自己曾经服务过的改装车车主,让客户去找车主试车,车主有被赞同感,也都愿意帮忙让客户试驾。良性循环,口碑越来越好。<br />
二鬼工作室的起步有一次重要的经历,是北京一个展览上,朋友有展位,没展品,就给二鬼打电话,二鬼什么易拉宝,宣传册的准备都没有,开着自己三台改装车就去现场做展了。展览效果很好,因为二鬼只做吉姆尼,吉姆尼在大众心里本来是可爱的形象,改装都是贴粉色车贴,但是二鬼把小可爱改成硬汉,大家发现原来还可以这么玩。展览期间就有很多改装车的公司想找二鬼合作,但是他还没有想清楚一个标准化的合作模式,于是他拒绝了很多找他合作的人。后来就有些人专门在二鬼工作室旁边租了间门脸,天天在二鬼工作室待着,看他怎么改车,学完就走了。从展览回来,二鬼就想着要做自己的牌子,就有了四步客的灵感,英文是鬼的意思,四步客听起来比五步蛇也厉害些,这个牌子就这么成立了。<br />

07 二鬼:吉姆尼改装车达人的手工车行 (三)
慢慢的二鬼想做大自己的公司,开始从麦当劳套餐上找经验,想着改装车也可以做套餐,这样不用介绍到特别细节的内容。可以让客户按照套餐试驾,把客户介绍给自己曾经服务过的改装车车主,让客户去找车主试车,车主有被赞同感,也都愿意帮忙让客户试驾。良性循环,口碑越来越好。
二鬼工作室的起步有一次重要的经历,是北京一个展览上,朋友有展位,没展品,就给二鬼打电话,二鬼什么易拉宝,宣传册的准备都没有,开着自己三台改装车就去现场做展了。展览效果很好,因为二鬼只做吉姆尼,吉姆尼在大众心里本来是可爱的形象,改装都是贴粉色车贴,但是二鬼把小可爱改成硬汉,大家发现原来还可以这么玩。展览期间就有很多改装车的公司想找二鬼合作,但是他还没有想清楚一个标准化的合作模式,于是他拒绝了很多找他合作的人。后来就有些人专门在二鬼工作室旁边租了间门脸,天天在二鬼工作室待着,看他怎么改车,学完就走了。从展览回来,二鬼就想着要做自己的牌子,就有了四步客的灵感,英文是鬼的意思,四步客听起来比五步蛇也厉害些,这个牌子就这么成立了。

07   二鬼:吉姆尼改装车达人的手工车行 (四)<br />
二鬼吉姆尼的配件从来不打折,他的观点是客户在自己最难的时候,信任他,购买产品,如果之后打折,就是对客户的伤害,如果卖的不好,宁可停产,也不打折。产品出来的前期是最便宜的,之后只会越来越贵。他的所有配件都有自己独立的设计,和其他厂家的产品不匹配,但是自己旗下的所有产品都是通用的。<br />
他现在也在廊坊寻找更大的地方,想要做大自己的工作室。

07 二鬼:吉姆尼改装车达人的手工车行 (四)
二鬼吉姆尼的配件从来不打折,他的观点是客户在自己最难的时候,信任他,购买产品,如果之后打折,就是对客户的伤害,如果卖的不好,宁可停产,也不打折。产品出来的前期是最便宜的,之后只会越来越贵。他的所有配件都有自己独立的设计,和其他厂家的产品不匹配,但是自己旗下的所有产品都是通用的。
他现在也在廊坊寻找更大的地方,想要做大自己的工作室。

08   郭同军:老牌理发师 活好不黏人(一)<br />
这组照片在2019年6月 拍摄于贵州省 赫章县 韭菜坪村<br />
郭同军是一个老牌的独立理发师,在三里屯经营着一间无名理发店。从不要求客户做护理,更没有办卡一说,固定价位,童叟无欺。如果你的发型或发质不适合做改变,他甚至会拒绝你的美发要求。如果不是熟人介绍,你可能永远找不到这位理发师。<br />
1971年,军哥在哈尔滨牡丹江出生,父母是种白菜,玉米,小豆的农民。给孩子取名郭同军,希望孩子长大当兵。但军哥打小淘气,十几岁就拿钢笔给自己扎针纹身,后来武装部招兵,去面试,因为有纹身,成功被部队拒绝了。<br />
87年读初一,淘气得不去上学,天天逃课,不敢回家,没地儿去,就去远亲舅舅家开的发廊躲着。待了三个月,发现剪头居然能挣钱。<br />
舅舅不在店里的时候,自己就拿剪刀给客人剪,一边看一边学。当时剪一个头三块,自己看了十来天,先给同学剪,觉得效果还行,这么着就算出师了。一天偷偷剪两三个,收下的钱全当零花了。舅舅剪头也不太行,慢慢的客人都不找舅舅剪,找他剪。三个月后,父母路过舅舅的店,发现了给人理发的儿子,觉得孩子剪得不错,也不勉强他再去上学了。<br />
十六岁时,在老家剪了两三年头,觉得剪头赚钱太慢,就开了一个东北家常菜馆,开了一年半,嫌太脏又干回了理发师。<br />
二十一岁,因为朋友在秦皇岛开理发店,就过去帮忙。干了两三年,店里当时剪一个头八块,十块,一天能剪三四十个头,烫头八十左右,一天也就六七个。已经属于当地拔尖的理发师。<br />
94,95年,也是朋友介绍,就决定办边防证去深圳。那会的深圳,不学广东话,找不到工作。军哥花了三个月,学会了广东话,也在当地学了不少手艺。当时深圳剪一个头二三十,一天能剪二十多个头。深圳人喜欢烫头,男的也钟意烫,五六百烫一个,一天能烫三,四个。

08 郭同军:老牌理发师 活好不黏人(一)
这组照片在2019年6月 拍摄于贵州省 赫章县 韭菜坪村
郭同军是一个老牌的独立理发师,在三里屯经营着一间无名理发店。从不要求客户做护理,更没有办卡一说,固定价位,童叟无欺。如果你的发型或发质不适合做改变,他甚至会拒绝你的美发要求。如果不是熟人介绍,你可能永远找不到这位理发师。
1971年,军哥在哈尔滨牡丹江出生,父母是种白菜,玉米,小豆的农民。给孩子取名郭同军,希望孩子长大当兵。但军哥打小淘气,十几岁就拿钢笔给自己扎针纹身,后来武装部招兵,去面试,因为有纹身,成功被部队拒绝了。
87年读初一,淘气得不去上学,天天逃课,不敢回家,没地儿去,就去远亲舅舅家开的发廊躲着。待了三个月,发现剪头居然能挣钱。
舅舅不在店里的时候,自己就拿剪刀给客人剪,一边看一边学。当时剪一个头三块,自己看了十来天,先给同学剪,觉得效果还行,这么着就算出师了。一天偷偷剪两三个,收下的钱全当零花了。舅舅剪头也不太行,慢慢的客人都不找舅舅剪,找他剪。三个月后,父母路过舅舅的店,发现了给人理发的儿子,觉得孩子剪得不错,也不勉强他再去上学了。
十六岁时,在老家剪了两三年头,觉得剪头赚钱太慢,就开了一个东北家常菜馆,开了一年半,嫌太脏又干回了理发师。
二十一岁,因为朋友在秦皇岛开理发店,就过去帮忙。干了两三年,店里当时剪一个头八块,十块,一天能剪三四十个头,烫头八十左右,一天也就六七个。已经属于当地拔尖的理发师。
94,95年,也是朋友介绍,就决定办边防证去深圳。那会的深圳,不学广东话,找不到工作。军哥花了三个月,学会了广东话,也在当地学了不少手艺。当时深圳剪一个头二三十,一天能剪二十多个头。深圳人喜欢烫头,男的也钟意烫,五六百烫一个,一天能烫三,四个。

08   郭同军:老牌理发师 活好不黏人(二)<br />
深圳待了两三年,有一次坐火车去东北,经北京换车,刚好去朋友理发店看看,觉得北京也不错。<br />
当时北京理发店就时兴广东师父,刚好自己会广东话,就去了北京最好的理发店 —— 和平门新世界 试工。那会店里全是广东师傅,自己冒充广东人,顺利成为新世界理发师。由于质量和服务均属上层,新世界的人流量极大,每天店里像春运一样,里里外外全是人。新世界剪头从一开始的十块开始涨价。十三,十六,十九,二七,三十一。每个理发师在店里一天能剪七十多个头,每剪一个头,后面都排队五六个脑袋等着剪。每天从早上九点半干到晚上十一点半。烫头一律三百,五百起。一个人每天能烫十个头。店里每天二十三个师父上班,收入和老板四 六对开,老板六,理发师四。<br />
九十年代中末期,北京老百姓人均收入不到两千;新世界的理发师一个月最少能拿到两万左右,最多三万多。<br />
当时大伙年轻,都是有钱没地方花,觉得自己很能赚钱,上三天,休一天。休息肯定去全聚德吃饭,一顿饭五六百,再就是去王府饭店买名牌穿。新世界做了几年,两千年因为店里其他东北师父和老板打架,老板一生气,觉得东北人不好管理,把店里东北人一口气全开了。

08 郭同军:老牌理发师 活好不黏人(二)
深圳待了两三年,有一次坐火车去东北,经北京换车,刚好去朋友理发店看看,觉得北京也不错。
当时北京理发店就时兴广东师父,刚好自己会广东话,就去了北京最好的理发店 —— 和平门新世界 试工。那会店里全是广东师傅,自己冒充广东人,顺利成为新世界理发师。由于质量和服务均属上层,新世界的人流量极大,每天店里像春运一样,里里外外全是人。新世界剪头从一开始的十块开始涨价。十三,十六,十九,二七,三十一。每个理发师在店里一天能剪七十多个头,每剪一个头,后面都排队五六个脑袋等着剪。每天从早上九点半干到晚上十一点半。烫头一律三百,五百起。一个人每天能烫十个头。店里每天二十三个师父上班,收入和老板四 六对开,老板六,理发师四。
九十年代中末期,北京老百姓人均收入不到两千;新世界的理发师一个月最少能拿到两万左右,最多三万多。
当时大伙年轻,都是有钱没地方花,觉得自己很能赚钱,上三天,休一天。休息肯定去全聚德吃饭,一顿饭五六百,再就是去王府饭店买名牌穿。新世界做了几年,两千年因为店里其他东北师父和老板打架,老板一生气,觉得东北人不好管理,把店里东北人一口气全开了。

08   郭同军:老牌理发师 活好不黏人(三)<br />
离开新世界之后,军哥在劲松干了两三年。零三年,在新源里盘了一个属于自己理发店,基本一天能卖两三千,做了三年。在奥运会之前,做的最好的时候,开了两个理发店,后来因为个人原因,再次搬店,最终换到了现在的地方。

08 郭同军:老牌理发师 活好不黏人(三)
离开新世界之后,军哥在劲松干了两三年。零三年,在新源里盘了一个属于自己理发店,基本一天能卖两三千,做了三年。在奥运会之前,做的最好的时候,开了两个理发店,后来因为个人原因,再次搬店,最终换到了现在的地方。

09   田坤:迷笛考官 京城摇滚鼓手(一)<br />
这张照片在2018年5月 拍摄于北京市 将进酒彩排现场<br />
田坤是个话不多的人,不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不把自己推到前台。但是他喜欢笑,而且很幽默。他常常坐在那里,静静的听别人说话。突然,一个讽刺的话语脱口而出,他的嘴角会露出调皮微笑,仿佛他自己也吃了一惊。<br />
作为一名学生,田坤想成为一名高官。然而,当他在郑州读中学时,成绩越来越差,当官这件事儿估计就没戏了。之后田坤在学校看到一些同学组建学校乐队,演奏Beyond的歌曲。田坤开始了新的梦想旅程,征服舞台,至少成为一名中国鼓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来到了中国摇滚音乐的心脏地带,多样化且充满活力的北京。Midi音乐学院成立于1993年,这是第一所完全专注于流行音乐的私立音乐学校。他的父母愿意资助他在Midi学校接受为期三个月的教育,田坤已经在郑州上过私人鼓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被分配到迷笛学校当老师,同时也成为了他的偶像:刘晓松,中国摇滚教父崔健的鼓手。<br />

09 田坤:迷笛考官 京城摇滚鼓手(一)
这张照片在2018年5月 拍摄于北京市 将进酒彩排现场
田坤是个话不多的人,不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不把自己推到前台。但是他喜欢笑,而且很幽默。他常常坐在那里,静静的听别人说话。突然,一个讽刺的话语脱口而出,他的嘴角会露出调皮微笑,仿佛他自己也吃了一惊。
作为一名学生,田坤想成为一名高官。然而,当他在郑州读中学时,成绩越来越差,当官这件事儿估计就没戏了。之后田坤在学校看到一些同学组建学校乐队,演奏Beyond的歌曲。田坤开始了新的梦想旅程,征服舞台,至少成为一名中国鼓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来到了中国摇滚音乐的心脏地带,多样化且充满活力的北京。Midi音乐学院成立于1993年,这是第一所完全专注于流行音乐的私立音乐学校。他的父母愿意资助他在Midi学校接受为期三个月的教育,田坤已经在郑州上过私人鼓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被分配到迷笛学校当老师,同时也成为了他的偶像:刘晓松,中国摇滚教父崔健的鼓手。

09   田坤:迷笛考官 京城摇滚鼓手(二)<br />
在90年代,现场表演几乎是唯一的收入来源,那时还没有音乐节,没有电视演出,也没有cd卖给自己的歌迷,没有什么大的飞跃。所以田坤也不得不找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他去了中国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样他能够有可靠地收入生活。<br />
慢慢的北京很多现场酒吧开始需要更多的现场乐队做演出,田坤也和很多乐手开始组建乐队,参加现场演出,参加音乐节巡演。<br />
这张照片拍摄于演出前的彩排现场。

09 田坤:迷笛考官 京城摇滚鼓手(二)
在90年代,现场表演几乎是唯一的收入来源,那时还没有音乐节,没有电视演出,也没有cd卖给自己的歌迷,没有什么大的飞跃。所以田坤也不得不找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他去了中国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样他能够有可靠地收入生活。
慢慢的北京很多现场酒吧开始需要更多的现场乐队做演出,田坤也和很多乐手开始组建乐队,参加现场演出,参加音乐节巡演。
这张照片拍摄于演出前的彩排现场。

09   田坤:迷笛考官 京城摇滚鼓手(三)<br />
这张照片在2019年7月 拍摄于北京市 幸福大街二十周年演唱会现场<br />
幸福大街和铁风筝是田坤目前参与最出名的两个乐队,这张照片是幸福大街20周年演唱会的现场。

09 田坤:迷笛考官 京城摇滚鼓手(三)
这张照片在2019年7月 拍摄于北京市 幸福大街二十周年演唱会现场
幸福大街和铁风筝是田坤目前参与最出名的两个乐队,这张照片是幸福大街20周年演唱会的现场。

09   田坤:迷笛考官 京城摇滚鼓手(四)<br />
这张照片在2018年6月 拍摄于北京市 通州区<br />
除了演出和授课的时间,田坤会用所有时间陪伴家人,带儿子玩耍。<br />
田坤的儿子对音乐有很好的节奏感,如果孩子喜欢,他也愿意将孩子培养成一名优秀的音乐家。

09 田坤:迷笛考官 京城摇滚鼓手(四)
这张照片在2018年6月 拍摄于北京市 通州区
除了演出和授课的时间,田坤会用所有时间陪伴家人,带儿子玩耍。
田坤的儿子对音乐有很好的节奏感,如果孩子喜欢,他也愿意将孩子培养成一名优秀的音乐家。

10   苏万朝:戏剧活化石 彝族撮泰吉非遗传承人 (一)<br />
这组照片在2019年6月 拍摄于北京市 朝阳区这是贵州省 赫章县 珠市乡的韭菜坪村<br />
这是苏万朝的撮泰吉团队。”撮泰吉”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是借吉利的谐音汉译过来的。在彝语中:”撮”表示人或鬼,”泰”是变化,”吉”表示一种玩耍游戏,苏老师说”撮泰吉”是表现祖先迁徙、垦荒的场面,并借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逐邪魔瘟疫。<br />
”铃铛舞”是祭祀用的。过去用来纪念战场英雄,通过舞蹈把他们的生平事迹跳出来;后来和平年间,老人去世,用于祭祀。

10 苏万朝:戏剧活化石 彝族撮泰吉非遗传承人 (一)
这组照片在2019年6月 拍摄于北京市 朝阳区这是贵州省 赫章县 珠市乡的韭菜坪村
这是苏万朝的撮泰吉团队。”撮泰吉”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是借吉利的谐音汉译过来的。在彝语中:”撮”表示人或鬼,”泰”是变化,”吉”表示一种玩耍游戏,苏老师说”撮泰吉”是表现祖先迁徙、垦荒的场面,并借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逐邪魔瘟疫。
”铃铛舞”是祭祀用的。过去用来纪念战场英雄,通过舞蹈把他们的生平事迹跳出来;后来和平年间,老人去世,用于祭祀。

10   苏万朝:戏剧活化石 彝族撮泰吉非遗传承人 (二)<br />
白发老者姓苏,名万朝。是国家彝族铃铛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致力于发展和教授彝族文化中的撮泰吉和铃铛舞。<br />
苏万朝在村里教彝族人跳铃铛舞。一个村三百多人,过半村民都可以跳这种舞蹈。年轻人的铃铛舞都是苏万朝教的,学出来的年轻人通过铃铛舞在景区和景点表演来获得收入。

10 苏万朝:戏剧活化石 彝族撮泰吉非遗传承人 (二)
白发老者姓苏,名万朝。是国家彝族铃铛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致力于发展和教授彝族文化中的撮泰吉和铃铛舞。
苏万朝在村里教彝族人跳铃铛舞。一个村三百多人,过半村民都可以跳这种舞蹈。年轻人的铃铛舞都是苏万朝教的,学出来的年轻人通过铃铛舞在景区和景点表演来获得收入。

10   苏万朝:戏剧活化石 彝族撮泰吉非遗传承人 (三)<br />
除了教授舞蹈,在大学里教古歌;苏万朝还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唱彝族情歌,跳铃铛舞,撮太吉,连续发布三十五天短视频,拦获一万六千多粉丝,开通过一次不到一小时的直播,获得一千八百多人民币的打赏。受喜爱程度可想而知。

10 苏万朝:戏剧活化石 彝族撮泰吉非遗传承人 (三)
除了教授舞蹈,在大学里教古歌;苏万朝还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唱彝族情歌,跳铃铛舞,撮太吉,连续发布三十五天短视频,拦获一万六千多粉丝,开通过一次不到一小时的直播,获得一千八百多人民币的打赏。受喜爱程度可想而知。

10   苏万朝:戏剧活化石 彝族撮泰吉非遗传承人 (四)<br />
这张照片拍摄于苏万朝家中,现在的房子是过去的公社,公社八十年代末就没有了,然后就分给他做家,图中是他的太太和孙子。<br />
苏万朝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尽到最大的努力推广彝族文化,能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将文化传承下去。

10 苏万朝:戏剧活化石 彝族撮泰吉非遗传承人 (四)
这张照片拍摄于苏万朝家中,现在的房子是过去的公社,公社八十年代末就没有了,然后就分给他做家,图中是他的太太和孙子。
苏万朝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尽到最大的努力推广彝族文化,能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将文化传承下去。